瑜伽现量是识吗?法称在他的《释量论》中,对陈那的瑜伽现量(超验的存在)作了详细的论述,指出:心识中存在一种超验的精神境界,它便是瑜伽现量境界。佛教瑜伽行者,按照瑜伽法程序,通过自我克制,修禅反思,那么,瑜伽现量是识吗?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点我咨询瑜伽普拉提课程优惠详情
现量和量比是什么意思
佛法的比量:比量即是以分别之心,比类已知之事,量知未知之事也。
佛法的现量:量,为尺度之意,指知识来源、认识形式和判断知识真伪之标准。现量是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直接反映,乃尚未加入概念活动,毫无分别思惟、筹度推求等作用,仅以直觉去量知外境诸法之自相。
比如吾人以眼而观见鲜花之鲜美,由鼻而闻得鲜花之芳香,由此,吾人之心识中已对鲜花构成一个既定的概念。其体性是无分别,对境是自相,时分是现在,感受是明照不染。现量又分真现量与似现量两种。
1、真现量:是没有为幻相和假相所迷惑的尚未生起推理作用的直接经验,对所觉知者不动不摇,如镜照物,无丝毫差错者,则称真现量。
2、似现量:如因内在原因(感官之失常)或外在原因(外境之错乱,如动摇、光线、距离等顷毁慧)而导致五官觉知之偏误、似是而非之错觉,则称为似现量。
扩展余冲资料
其它含义印度因明学术语
首先是关于比量的基础。正理派的雀答代表人物如富差耶和乌地阿达克拉认为比量的基础是直接能够经验到的具体事物。而佛教则从陈那开始以因与宗上能别之不相离性为比量的基础。陈那《因明正理门论》云(大正32·8c)︰‘此因与所立宗不相离念,由是成前举所说力。
瑜伽是什么
瑜伽经
姚卫群梵文中译
《瑜伽经》是印度古代哲学中瑜伽派的最早经典。作者为钵颠舍利(或译柏檀加利)。现存《瑜伽经》由于包含着后来加入的成分,大约是4世纪至6世纪初的产物。译文中方括号内部分为毗耶舍(约6世纪)的部分注释。
第一卷
1.1.现有(开始)解释瑜伽。
1.2.瑜伽是对心的变化的抑制。
1.3.在(抑制心的变化)时,观者保持其本来面目。
[在心的那种状态中,没有认识的对象。什么是神我的那种状态?……在那时,“观者保持其本来面目”。在那时,意识的力量在其自身的本性上确立,如同处于完美的解脱状态中一样。]
1. 4. 其它处(的心的)变化有同一性。
1.5.(心的)变化(有)五种,(它们可是)痛苦的和非痛苦的。[痛苦的(心变化使人)产生苦恼;非痛苦的(心的变化是对)事物进行分别]
1.6.(五种心的变化是:)正知、不正知、分别知、睡眠和记忆。
1.7.现量、圣教乎稿量和比量是正知。
1.8.不正知是(对事物的)虚假的认识,(它)具有不(表明)这(事物特性的)形式。
1.9.分别知由言语表达的认识产生,(它)没有实在性。
1.12.这(五种心的变化)通过修习和离欲被抑制。
1.13.此处,修习是保持安稳的努力。
1.14.而且,由于长期不间断地虔诚专心,这(修习)是牢固的。
似现量
内容分三品:现量品、为自比量品及为他比量品。法称在此论中提出的新理论,重要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法称在对现量理论的深入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实在论的观点,开始承认客观的实际存在。这是一种唯物论的倾向。因此,有些与他同时或在他之后的非佛教哲学家,说他属于主张外境实有的经量部,和陈那不是同一学派。而学术界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法称在哲学上和陈那一样,也是一位法相唯识论者。法称在他的《释量论》中桐拦,对陈那的瑜伽现量(超验的存在)作了详细的论述,指出:心识中存在一种超验的精神境界,它便是瑜伽现量丛姿境界。佛教瑜伽行者,按照瑜伽法程序,通过自我克制,修禅反思,从内心产生一种瑜伽智慧,这种瑜伽智慧直接觉知瑜伽现量境界,达到瑜伽现量与瑜伽智慧的绝对同一。得此境界者,便可脱离一切缘虑分别,消除贪欲、恐惧、骄傲、梦想;如实认识到现实世间犹如梦境、虚局郑胡妄不真;惟有自我意识中的瑜伽现量和瑜伽智慧才真实不虚。这是地道的唯识无境的主观唯心主义。
用好现量
现量、比量镇段是因明学的概念,因明虽然是佛学的重要工具,但并非佛教所特有,佛教所特有的是内明。 现量:指由感官和对象(所量)接触所产生的知识。关于现量,印度各哲学派别的说法很不相同。正理、胜论以及数论、弥曼差派将现量分为无分别的和有分别的两种。文法学派和耆那教不承认无分别现量,以为一切现量都是有分别的。佛教则认为具有概念思惟成分的有分别现量是似现量,只有不加入思惟活动、不能用语言表述出来的纯粹感觉,才是真谨旅姿现量。 楼主所提的大多数问题我都没有回答,因为很多是可以百度来的祥绝。另有一些无意义的我也不想回答。当然,也有几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股票现量大好还是小好
陈那的著作,可分前、后期。前期的代表作是《因明正理门论》,后期的主要作品是《集量论》。《因明正理门论》内容分两部分,前一部分讲能立及似能立,后一部分讲能破及似能破。他从两个主要方面创立新因明体系:①改古师五支论式为三支论式;②继承、完善因三相理论(见印度逻辑史)。
陈那在哲学上是法相唯识论者。他虽然毕生致力于改造印度的形式逻辑,创造性地建立新因明,但他把逻辑有机地与认识论结合起来。陈那的作品,特别是最后的《集量论》是他的逻辑理论和哲学观点的总结。
陈那在《集量论》中巧妙地将其唯识论哲学观点寓于量的解说中。量,意即“知识来源”、“知识手段”或“实证知识”;印度哲学通常承认三量:现量,即直接感觉或认识;比量,即推理或间接知识;言量,即圣者或权威人物的言论或证言。陈那从逻辑实证出发,只承认现量和比量,取消言量。他在《集量论》中把现量划分为世俗现量和瑜伽现量,芹瞎即经验的直接知识和超验的直接知识。世俗现量又分根识现量、意识现量和自证现量。根识现量,是五根感官(眼、耳、鼻、舌、身五官)直接与外境接触而产生的认识;意识现量,又称一念意识,是内亏慎感官(意根)对外感官与外境接触而产生的 5种直接的认识,认识的第一念便是前五识产生后续起而同时直接缘色的一念意识;自证现量,是对内在的喜怒哀乐等的感觉或统觉。
以上就是关于“瑜伽现量是识吗,瑜伽中的觉知是什么意思”的相关介绍。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瑜伽或普拉提的课程优惠信息,点击详细了解》》》详情请点击咨询